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領角鴞(Collared Scops Owl), 3/21/2012

聽說植物園又出現領角鴞, 趕往現場, 十幾隻大砲已聚在那裡, 卡到一個位置, 拍了幾下, 很好拍, 因為領角鴞白天大半都在睡覺, 偶而張張眼俯視一下迷哥迷姊, 或抬抬腿用嘴舔一舔, 狀似舔雞腿, 吸引鳥友獵捕這個難得一動的畫面, 之後又回頭睡大頭覺, 迷哥迷姊們則繼續天南地北的聊起鳥經, 耐心等待捕捉下一個心動的畫面, 不知陪老婆/女朋友/兒女出遊時有沒有這麼大耐心?

感謝並根據台灣生命大百科林文宏及劉小如的描述, 領角鴞 "本種共分為15個亞種,與台灣地緣關係較接近者條列如下:O. b. glabripes 分布於台灣。O. b. erythrocampe分布於華中與華南地區以及越南西北部。O. b. umbratilis分布於海南島。O. b. pryeri分布於沖繩。"



攝於台北植物園, 3/21/2012



攝於台北植物園, 3/21/2012



攝於台北植物園, 2/2/2011



影片




中文名:領角鴞
別名:光足鵂鶹、花背耳鴞、赤足木葉鴞
英名:Collared Scops Owl
學名:Otus lettia glabripes (Swinhoe, 1870)
目名:鴞形目(Strigiformes)
科名:鴟鴞科(Strig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列為第II級珍貴稀有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小動物
棲地:林地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單獨或全家出現
特徵:一般特徵: 中小型貓頭鷹, 眼紅色, 有明顯耳羽, 具黑色及淡黃褐色雜紋或斑塊, 背面大致為灰褐色, 胸腹大致為乳白色及乳黃色, 參雜不規則的黑色雜紋, 大部分為夜行性猛禽.
繁殖地:分布於印度次大陸、東亞、台灣、中國、日本、東南亞、大巽他群島及菲律賓等地, 台灣的領角鴞留鳥繁殖於台灣.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的領角鴞留鳥過冬於台灣
拍攝時間:2/2/2011, 3/21/2012
拍攝地點:台北植物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灰頭黑臉鵐(Black-faced Bunting), 3/16/2012

這一天又來金山拍川秋沙, 到現場發現沒甚麼鳥友, 搜尋一下, 也不見川秋沙蹤影, 拍了一下其他鳥類後, 最後又回到金青中心去. 在金青中心撞見一隻烏鶇, 但它警覺性高, 只拍到一張背影照, 在到處搜尋烏鶇過程中, 突然遇上一群灰頭黑臉鵐, 焦點立刻轉移在這群灰頭黑臉鵐上. 這群似乎不太怕人, 有一隻距離相當近, 不過為了怕它溜走, 大家還是保持距離拍攝. 整個下午這群灰頭黑臉鵐出現多次, 相信大家都拍的很滿意.

黑臉鵐是台灣的常客, 普遍冬候鳥, 不過大部份過冬於北部, 很少到中南部, 感謝並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蔡牧起的描述, 黑臉鵐在台灣有3亞種, 一為指名亞種灰頭黑臉鵐E. s. spodocephala (Pallas, 1776), 一為personata日本亞種黑臉鵐E. s. personata (Temminck, 1836), 另一為sordida華南亞種黑臉鵐E. s. sordida (Blyth, 1844). 今天遇到的這一群比較像指名亞種灰頭黑臉鵐(E. s. spodocephala).


















影片




中文名:黑臉鵐
別名:青頭雀, 蓬鵐, 青頭鬼兒, 青頭愣
英名:Black-faced Bunting
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和各種穀物
棲地:草叢、灌叢或闊葉林地
海拔:低海拔, 中海拔
習性:群居
特徵:一般特徵: 全身大致為茶褐色調, 且密布縱斑.
繁殖地:分布於歐亞大陸東部, 俄羅斯, 朝鮮, 日本, 印度, 緬甸, 尼泊爾, 中國東北地區, 華北大部, 華中和華南.
避寒或避暑地:中國南方及臺灣
拍攝時間:3/16/2012 14:40 pm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戴勝(Common Hoopoe), 3/16/2012

再度隨鳥友來到金山, 主要是來拍川秋沙, 順路到金青中心看看, 結果又發現戴勝, 這次比 2/5/2012 那天還多, 共有 3~4 隻, 這一批還在等一個溫暖日子, 返回北方的家.

戴勝在台灣是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在金門則為普遍留鳥, 過去記錄僅出現於北海岸, 東北海岸及宜蘭地區, 拍的不好, 請海涵, 謝啦.







享受沙浴中






影片




中文名:戴勝
別名:墓孔鳥、墓坑鳥、臭婆娘、呼哱哱、山和尚、髮傘頭鳥、臭鳥
英名:Common Hoopoe, Hoopoe
學名:Upupa epops epops (Linnaeus, 1758)
目名:戴勝目(Upupiformes)
科名:戴勝科(Upup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冬候鳥
主要食物:雞母蟲、蚯蚓、蜥蜴、昆蟲
棲地:草原, 旱田
海拔:
習性:單獨或成群
特徵:一般特徵: 體長約30公分, 嘴細長, 有點彎曲, 基部淡褐色, 尖端黑褐色, 頭頂有冠羽, 冠羽大半為黃褐色, 末端黑色, 張開時酷似印地安酋長頭上戴的羽飾, 頸胸背為深淺不一的褐色, 腹部淡白色, 翅膀及尾羽為黑白相間, 腳黑色, 公母外型雷同.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 華南為全年可見的留鳥, 金門地區為普遍留鳥.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北方族群會遷徙至南方避寒, 例如西班牙, 非洲, 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 中國大陸南部, 中南半島等地, 在台灣是二月下旬至四月上旬的過境鳥/冬候鳥
拍攝時間:3/16/2012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紅冠水雞(Common Moorhen), 2/15/2012

在植物園內逛著逛著, 突然看到這隻紅冠水雞在袖珍河道旁閒逛, 近到不行, 好像在邀我拍拍它似的, 忍不住拍了幾張, 並錄下它覓食的影片.

紅冠水雞為台灣普遍留鳥, 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但澳洲例外, 常見於水池, 濕地, 水田等地, 特徵是嘴與額前端為紅色, 嘴末端為黃色, 以昆蟲, 魚類及種子為主食.



攝於 2/15/2012, 台北植物園




攝於 2/15/2012, 台北植物園




攝於 4/9/2011, 台北植物園




攝於 4/9/2011, 台北植物園




影片, 攝於 2/15/2012, 台北植物園




影片, 攝於 4/18/2011, 中正紀念堂




中文名:紅冠水雞
別名:紅雞, 黑水雞, 過塘雞, 紅骨頂
英名:Common Moorhen
學名:Gallinula chloropus chloropus (Linnaeus, 1758)
目名:鶴形目(Gruiformes)
科名:秧雞科(Rall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種子, 昆蟲, 魚類
棲地:濕地
海拔:低海拔
習性:單獨或成群
特徵:一般特徵: 嘴與額前端為紅色, 嘴末端為黃色, 身體大致為黑褐色, 羽毛較接近褐色, 尾羽下部為白色, 體側有白斑, 腳黃綠色
繁殖地: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但澳洲例外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2011/4/9, 2012/2/15 13:39 pm
拍攝地點:台北植物園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大卷尾(Black Drongo), 2/21/2012

在貴子坑大排附近晃了好幾個小時, 來到大排旁的農作物棚架旁, 看到二隻大卷尾就立在二公尺多之遙, 算是相當近了, 當下趨前拍攝, 本以為它們會飛走, 沒想到不但不怕人, 反而好整以暇的停在棚架上, 不動如山, 擺好姿勢, 讓我拍個夠.

大卷尾全身是閃閃發亮的黑色, 俗稱 "烏秋", 為台灣特有亞種之一, 從城市, 鄉村, 公園, 農地, 到樹林及果園, 都可見及蹤跡, 甚為普遍.



攝於北投貴子坑大排, 2/21/2012



攝於北投貴子坑大排, 2/21/2012



攝於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2/28/2011




攝於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2/28/2011 (photographed on 2/28/2011)



大卷尾影片, 攝於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中文名:大卷尾
俗名:烏秋, 卷尾, 釋卷尾, 中國大陸稱為吃杯茶, 鐵煉甲, 籬雞, 鐵燕子, 黑黎雞, 黑烏秋
英名:Black Drongo
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目名: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卷尾科(Dicrur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棲地:公園, 城市, 樹林, 農地, 果園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單獨
特徵:全身烏黑有光澤.
繁殖地:分布很廣, 西自伊朗、阿富汗, 向東南延伸至南亞和東南亞、俄羅斯、台灣、中國大陸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2/28/2011, 2/21/2012
拍攝地點: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 台北市北投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家八哥(Common Myna), 2/21/2012

家八哥原屬外來種, 國人把它從國外進口做為觀賞用, 等到對牠失去興趣後, 有的被放生, 有些從籠中脫逃, 因家八哥的繁殖力強, 現已幾乎氾濫成災, 台北市各大河濱公園及濕地常可見數百隻聚集, 使本土八哥的棲地範圍日漸縮小, 威脅到本土八哥的生存空間, 前景堪虞.

















家八哥影片, 攝於 5/9/2011, 台北市文山區.



家八哥及幼鳥影片, 攝於 6/5/2011, 台北市關渡.



中文名:家八哥
別名:泰國八哥, 眼鏡八哥
英名:Common Myna
學名:Acridotheres tristis tristis (Linnaeus, 1766)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八哥科(Sturn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引進種
主要食物:種子、果實、昆蟲
棲地:草原、住宅區
海拔:低海拔
習性:常成群聚集在草原
特徵:一般特徵: 身體大致為暗褐色, 頭頸為黑色, 嘴喙及眼部周圍裸露皮膚為黃色, 尾羽黑色, 尾下覆羽白色, 尾羽及尾下覆羽末端為白色.
繁殖地:分布於阿富汗、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馬來半島以及中國的新疆, 四川, 雲南, 廣東, 海南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5/9/2011, 6/5/2011, 2/21/2012 9:51 am
拍攝地點:台北市北投區, 台北市關渡, 台北市文山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外來種, 籠中逸出鳥類, 現已在台灣大量繁衍.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鉛色水鴝(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3/1/2012

這一天要收工回家了, 臨走前想說到人來人往的烏來瀑布街碰碰運氣, 果然就撞見這隻鉛色水鴝(鉛色水鶇)正在看守它的領土, 驅趕一隻灰鶺鴒, 每當灰鶺鴒侵入它領域, 小鉛球就會立刻趕過來予以驅逐出境, 看那灰鶺鴒落荒而逃的模樣, 令人欲噴飯! 你長的比小鉛球還大隻咧, 怎麼那麼怕它?

鉛色水鴝領域性極強, 以會驅趕比它大的鳥類著稱, 常常一公一母佔據一段溪流, 只要有其他鳥類進入它的領域, 立刻加以驅逐出境, 據鳥友說曾驅趕過比它大好幾倍的台灣藍鵲!


公鳥, 正在看守它的領土, 2012/3/1 拍的, 烏來瀑布區.



眾鳥們, 別想踏進我的地盤一步! 2012/3/1 拍的, 烏來瀑布



公鳥, 2012/3/1 拍的, 烏來瀑布區.



公鳥, 2011/10/23 拍的,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公鳥, 2011/10/23 拍的,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公鳥, 2011/10/23 拍的,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公鳥, 2011/10/23 拍的,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母鳥, 2011/10/23 拍的,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母鳥, 2011/10/23 拍的,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公鳥影片, 正在烏來瀑布區看守它的領土, 2012/3/1 錄的.



鉛色水鴝公鳥影片, 2011/10/23 錄的,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鉛色水鴝母鳥影片, 2011/10/23 錄的, 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中文名:鉛色水鴝
俗名:鉛色水鶇、紅尾水鴝、川鶲、石青兒、溪鴝燕
英名:Plumbeous Redstart, 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目名:燕雀目(Passeriformes)
科名:鶇亞科(Turd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但台灣列為第III級應予保育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種子、果實、昆蟲
棲地:溪流、水域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單隻或成對
特徵:一般特徵: 雌雄鳥全身大致為鉛灰色, 雄鳥尾羽栗紅色, 雌鳥尾上覆羽白色, 通常單隻或成對出現於溪畔的岩石上, 停棲時, 會不停地張合尾羽, 領域性極強, 會驅趕比它大的鳥類.
繁殖地:分布於台灣, 為台灣特有亞種.
避寒或避暑地:
拍攝時間:2011/10/23, 2012/3/1 11:52 pm
拍攝地點:滿月圓森林遊樂區, 烏來瀑布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松鴉(Eurasian Jay), 3/1/2012

在瀑布公園守了幾小時, 鳥況不佳, 信步踱到涼亭時, 眼光掃到一隻松鴉, 立刻精神一振, 拍下幾張, 無奈後來發現沒有一張有對到焦, 真冏! 幸好有錄到, 只好由影片中擷取一張相片, 連同以前拍到的一起PO出來, 與大家分享. 謝謝賞圖!

松鴉又稱橿鳥, 據說會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 調虎離山, 把其他鳥類引出巢, 去偷吃它們的雛鳥或鳥蛋, 也會模仿猛禽類(如大冠鷲)的叫聲, 嚇走敵人


今天拍的



今天拍的



以前拍的



影片, 2012/1/17 及 2012/3/1 錄的



中文名:松鴉
別名:橿鳥
英名:Eurasian Jay, Jay
學名:Garrulus glandarius taivanus (Gould, 1862)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鴉科(Corvidae)
種別:台灣特有亞種
保育等級:IUCN 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留鳥
主要食物:種子、果實、昆蟲
棲地:林地、山區
海拔:中低海拔
習性:成群
特徵:一般特徵: 看似樹鵲, 身體大致為淡褐色, 翅膀及尾羽大致為黑色,
兩側有2個由小塊天藍色塊斑構成的三角形, 明亮顯眼, 嘴巴上方及臉的兩側有明顯黑斑, 正面看起來像八字鬍.
繁殖地:台灣特有亞種繁殖於台灣中海拔, 國外種分布於西歐, 非洲東部, 亞洲東岸, 東南亞等地
避寒或避暑地:台灣特有亞種過冬於台灣, 冬季會降到低海拔.
拍攝時間:2012/1/17, 2012/3/1
拍攝地點:新北市烏來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據說會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 調虎離山, 把其他鳥類引出巢, 去偷吃它們的雛鳥或鳥蛋, 也會模仿猛禽類(如大冠鷲)的叫聲, 嚇走敵人.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黑臉鵐(Black-faced Bunting), 3/6/2012

大伙兒在貴子坑大排附近已逛了幾個小時, 來到一條小路上尋鳥蹤, 這二隻黑臉鵐忽然從左前方草叢中竄起, 最後沒入田埂旁另一片草叢中, 大家極力東張西望, 就是只聞其聲, 不見其鳥, 耐心一點一滴的流失, 正當要放棄時, 一人不放棄的趨前一點, 發出的聲響驚動鳥兒, 黑臉鵐再度從草叢中竄起, 停在一小樹上, 近在咫尺, 大家連忙急按快門, 這二隻黑臉鵐卻乖乖的停了好久, 好整以暇的打量這幾個鳥癡.

黑臉鵐是台灣的常客, 普遍冬候鳥, 不過大部份過冬於北部, 很少到中南部, 感謝並根據臺灣生命大百科蔡牧起的描述, 黑臉鵐在台灣有3亞種, 一為指名亞種灰頭黑臉鵐E. s. spodocephala (Pallas, 1776), 一為personata日本亞種黑臉鵐E. s. personata (Temminck, 1836), 另一為sordida華南亞種黑臉鵐E. s. sordida (Blyth, 1844). 今天遇到的這二隻比較像personata日本亞種黑臉鵐(E. s. personata).

拍的不好, 若有傷眼, 請海涵, 謝了.


疑似公鳥




疑似公鳥




疑似母鳥




中文名:黑臉鵐
別名:青頭雀, 蓬鵐, 青頭鬼兒, 青頭愣
英名:Black-faced Bunting
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科名:鵐科(Emberiz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普遍冬候鳥
主要食物:昆蟲, 果實和各種穀物
棲地:草叢、灌叢或闊葉林地
海拔:低海拔, 中海拔
習性:群居
特徵:全身大致為茶褐色調,且密布縱斑.
繁殖地:分布於歐亞大陸東部, 俄羅斯, 朝鮮, 日本, 印度, 緬甸, 尼泊爾, 中國東北地區, 華北大部, 華中和華南.
避寒或避暑地:中國南方及臺灣
拍攝時間:2012/3/6 16:16 pm
拍攝地點:陽明山, 台北市北投貴子坑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戴勝(Common Hoopoe), 3/5/2012

聽說金青中心最近出現4隻戴勝, 在前往拍攝川秋沙途中, 順道進金青中心碰碰運氣, 遇一鳥友告知另一群鳥友稍早已掃過幾遍, 沒發現甚麼鳥兒, 勸我們還是去濕地為上策, 我們決定逛一逛就走, 在金青東逛西晃時, 發現一群鶇正忙著覓食, 趨前拍攝中, 忽然眼光掃到一隻戴勝混在鶇群中覓食, 大伙馬上把焦點轉移到這隻戴勝上, 猛按快門! 一陣掃射之後, 它終於注意到我們, 飛離現場, 真慶幸沒聽那位鳥友的話, 否則豈不要失之交臂?

戴勝在台灣是稀有過境鳥或冬候鳥, 在金門則為普遍留鳥, 過去記錄僅出現於北海岸, 東北海岸及宜蘭地區, 拍的不好, 請海涵, 謝啦.

















中文名:戴勝
別名:墓孔鳥、墓坑鳥、臭婆娘、呼哱哱、山和尚、髮傘頭鳥、臭鳥
英名:Common Hoopoe, Hoopoe
學名:Upupa epops epops (Linnaeus, 1758)
目名:戴勝目(Upupiformes)
科名:戴勝科(Upupidae)
種別:亞種
保育等級:無危(Least Concern)
出現季節及頻率:稀有過境鳥/冬候鳥
主要食物:蚯蚓、蜥蜴、昆蟲
棲地:草原, 旱田
海拔:
習性:單獨或成群
特徵:一般特徵: 體長約30公分, 嘴細長, 有點彎曲, 基部淡褐色, 尖端黑褐色, 頭頂有冠羽, 冠羽大半為黃褐色, 末端黑色, 張開時酷似印地安酋長頭上戴的羽飾, 頸胸背為深淺不一的褐色, 腹部淡白色, 翅膀及尾羽為黑白相間, 腳黑色, 公母外型雷同.
繁殖地: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 華南為全年可見的留鳥, 金門地區為普遍留鳥.
避寒或避暑地:冬季北方族群會遷徙至南方避寒, 例如西班牙, 非洲, 阿拉伯半島, 印度半島, 中國大陸南部, 中南半島等地, 在台灣是二月下旬至四月上旬的過境鳥/冬候鳥
拍攝時間:2012/3/5 13:52 pm
拍攝地點:新北市金山區
資料來源:網路
補述:


後記: 欲觀看戴勝影片, 請看 "戴勝(Eurasian Hoopoe), 3/16/2012"